观云随想
\n文/李秀玲
\n最近气候变化多端,时不时地就下一场来得快也去得快的雨。雨停之后,照万象于晴初:白云如丝线,一绺一绺卷在空中;又如拔地而起的太湖石,沉甸甸地压在天边,纹丝不动。更衬得碧空澄净通透,比婴儿那张干净的小脸还要清澈三分。
\n这日下班后,和友人约了见面。我提前到了约会的咖啡馆,找了个视线极佳的位置坐下。正对面就是长江,江水早已在上千年流淌的岁月中学会了优雅与从容,不急不缓地向东流;对岸高楼林立,巍然挺拔,雨后更显出山城之都的雄奇气势。
\n我靠在椅子上,双手枕在脑后,望着天上的白云乘光而来,携风而去,眼神慵懒间变幻着万千姿态,古往今来形容白云的词一下子蹿到了我的脑子里:白云苍狗、天高云淡、浮云蔽日……
\n白云如明月,历来是古人诗中偏爱吟诵的景物,有“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”的千古名句,也有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这等朗朗上口的佳句。而最爱被现代人拿来当作座右铭或者QQ签名的句子“宠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。去留无意,望天上云卷云舒”则是后人根据明代陈继儒所著的《小窗幽记》演变而来,说进了多少人的心坎儿上啊。
\n白云带给世人的总是一股休闲自在之意。生于苍穹风动之时,散于天际目穷尽头。无形且多变,自在又懒散,管你世人怎么看,我自随风飘荡。抓住了,可千里随君而行;散去了,那是云本无心而出岫。
\n其实,按照科学家的解释,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。而白云是因为孤立的积状云云层比较厚,向阳的一面,光线几乎全部反射出来,因而看起来是白色的。
\n科学原理就是这么的直言不讳,这么的无趣,让我们所有的幻想与诗意荡然无存。要是古人早就知晓了这个道理,估计就没有这么多的千古名句传到今时今日了。
\n有时,太明白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件好事,什么都用科学的道理来阐述解释,世间万物都会变得索然无味了。我们会错过晨曦中那一缕缕纯净、动人的云彩,也不再去追逐夕阳西沉时照亮半边天的火烧云。因为金投策略,我们都在埋头苦背物之原理,性之本质,哪里有功夫抬头看天空。
\n《道德经》中说:大道无形。日月星辰,山川大河,莫不如此。天上的白云,哪有什么形状?千载悠悠,从无一丝牵挂,所有的形态都是人们遐想出来的。正所谓相由心生,天空无尽宽广,白云聚散无踪,给世人创造了一个极大的想象国度。独立的思想赋予浮云万象,不受世俗任何限制。就像周星驰的电影《功夫》里一个筋斗飞上天,看到了白云化作的佛祖,一瞬间领悟上乘武功,顺带感化众生之任回到人间。
\n“云烟影里见真身,始悟形骸为桎梏。”
\n我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,忽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。我回过神来,看到友人熟悉的笑脸。我莞尔一笑,招呼她坐下,然后指着天上的云,问她:“你看,正中那朵最大的,像不像个老人坐在那里,这里是额头,这里是眼睛。嗯,有点像我的外婆。”
\n“不像啊,我觉得像个抱着孩子的妈妈。”
\n“明明就像老人,你再看看。”
\n“真不像。”
\n……
\n争论不休之际,再看那朵云,早已变幻了另一种形状游走于天际之间。我瞪了友人一眼,她嘴角噙着一丝笑,望着白云轻轻哼道:“那天的云是否都已料到,所以脚步才轻巧。风吹着白云飘,你到哪里去了……知道不知道?”
\n这是刘若英的歌,这是她喜欢了20年的歌。十年之前,陪她看云、和她一起唱歌的是她的爱人,她以为他们会幸福地牵手走完一生,可是,爱情来得突然,走得也突然。十年之后,陪她看云的、一起胡说八道是我;和我一道天地徜徉的,是她。
\n暮色涌来,彩霞漫天,天空飘浮着浪漫的色彩。我们举起手中的咖啡杯,一杯敬云彩,一杯敬时光,人生烦恼全抛在脑后。
\n我问她:“女儿呢?”
\n“不管她,补习去了。”
\n她问我:“你儿子呢?”
\n“和同学旅游去了。”
\n我们相视一笑,转头望着天空,笑容如白云洒脱,比晚霞明艳。
\n风吹云生,于无言中笑看人间故事。故事中有两个小小的身影,一起并肩仰头,看云起云落,享流金岁月。
\n作者简介:李秀玲,重庆市作协会员。
\n金投策略
天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