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5日,基辅的联合新闻发布会现场,聚光灯下的泽连斯基一句话,让刚给乌克兰打了40亿欧元援助的欧洲政客们脸色骤变。 “我们需要每月至少10亿美元,而且这笔钱必须用来买美国武器。”他对着镜头说得斩钉截铁。 身旁的挪威首相斯特勒全程保持着僵硬的微笑,毕竟谁都清楚,这“每月10亿”的账单,最终还是得从欧洲的口袋里掏。 算上8月初刚到账的欧盟40亿欧元,短短20天里,乌克兰向欧洲索要的资金已逼近60亿欧元。 更讽刺的是,泽连斯基连“遮羞布”都懒得拉:前一天路透社还报道乌克兰用欧盟的钱支付了民生工资,后一天他就把新诉求的用途钉死在“买美制武器”上。
对此,欧洲抱怨归抱怨,没人敢真的拒绝,毕竟俄罗斯的炮火还在乌东作响,一旦乌克兰撑不住,欧洲的安全防线就要直接面对俄军压力。 只是那时的欧洲还没完全意识到,这张不断加码的账单,早已是美俄乌三方布好的局里,最显眼的诱饵。 那么,欧洲是否会同意泽连斯基的“狮子大开口”?如果同意,那他们又该怎么对内交代呢?
美国的“生意经”:左手递武器清单,右手接欧洲支票 泽连斯基敢如此理直气壮地“要饭”,背后站着的是把算盘打得震天响的美国。 8月18日,也就是泽连斯基提诉求的一周前,白宫悄悄批准了一笔对乌军售:3350枚ERAM导弹,总价8.5亿美元。 这笔订单的特别之处不在于数量,而在于出资方,美国国防部的文件里明确写着“由欧洲北约成员国承担全部费用”。
这不是美国第一次这么操作。 早在特朗普与泽连斯基今年初的白宫会晤中,特朗普就放话:“我们给乌克兰武器,但钱得让欧洲出,不能让美国纳税人买单。” 如今这话成了现实:乌克兰要的每月10个亿,本质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“订单保障金”。
俄罗斯《观点报》曾拆解过美国的“赚钱链路”:欧洲把钱打给乌克兰,乌克兰拿着钱向美国军工企业下单,美国工厂生产武器后运到乌克兰,最后欧洲还要负责部分运输成本。 整个流程里,美国只出生产线,却赚走了最核心的利润,欧洲成了“冤大头”。 明眼人都看得懂:美国要的从来不是停火,而是让欧洲持续掏钱,让乌克兰持续消耗俄罗斯,自己则坐在后面,一边卖武器,一边等着俄罗斯妥协。
欧洲的“烂摊子”:有人积极递钱,有人忙着算账 面对泽连斯基的“狮子大开口”,欧洲内部早已不是铁板一块,而是分成了“心甘情愿掏钱”和“咬牙硬扛”两派。 最积极的当属波兰,6月波兰总统大选时,纳伏罗茨基靠着特朗普的公开背书,击败了亲欧盟的对手,上台后直接把“援乌”当成了外交核心。
可波兰的“积极”,恰好戳中了欧洲的软肋。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想联合德国、意大利推出“欧洲主导的援乌方案”,试图把资金用途从“买美制武器”转向“乌克兰重建”。 结果波兰直接拒绝参与,理由是“要优先保障乌克兰的战场需求”。
而那些不得不掏钱的国家,早已被账单压得喘不过气。 德国财政部的内部文件显示,今年德国国防预算增长5%,多出来的150亿欧元里,有45亿直接划给了乌克兰。 挪威为了凑援乌资金,甚至动用了主权基金,还削减了2%的社会福利预算,引发国内民众抗议。 英国更惨,20亿英镑的援乌拨款,直接导致自家陆军的装备更新计划推迟了两年。
俄乌的“困局博弈”:一边等米下锅,一边咬牙硬撑 如今,乌克兰早已被战争拖到了崩溃边缘。 克里米亚危机以来,乌克兰60%的公共基础设施被炸毁,直接损失超7500亿美元,农业和工业几乎停摆,青年劳动力流失了40%,连征兵都要靠抓壮丁。
泽连斯基心里清楚,一旦停止索要外援,乌克兰不仅撑不住战场,国内政权也会动摇。 所以他只能一次次向欧洲伸手,哪怕被骂“敲诈”,对他来说,保住总统职位的唯一办法,就是让战争继续,让美国和欧洲不得不持续输血。
俄罗斯的日子也不好过,虽然靠着冷战时期留下的军事家底、石油天然气资源撑到现在,但长期战争的消耗肉眼可见。 俄军在乌东的弹药补给需要提前3个月备货,国内部分军工工厂因为缺人,不得不延长工时。 能源出口方面河源华锋,印度今年已减少了15%的俄油进口,俄罗斯只能降价卖给中国,利润大不如前。
如今这场博弈陷入了僵局:美国靠卖武器赚钱,乌克兰靠要援助续命,俄罗斯靠家底硬撑,只有欧洲夹在中间,一边掏着钱,一边看着账单越来越厚。 泽连斯基的“每月10亿”不是终点,而是美俄乌围猎欧洲的开始,等欧洲真正反应过来时,手里的账单早已压得他们喘不过气。
天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